师生园地当前位置: 首页 >  通识教学部 >  师生园地 >  信息正文

【泰山通识双师教学】第66期:一叶开启自然美的探索——植物生命中的审美意蕴

时间:2025-11-12 18:48:54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11月6日,在育英书院202教室,通识教学部教师鹿瀚文与远景学院教师李莹共同设计《美学漫步》双师课堂,以“一叶一世界”为主题,引同学们从“一片叶子的生命视角”出发,开启了一场融合生物学逻辑与美学意蕴的探索之旅。

见微知著:探寻形式美的规律

课程伊始,同学们在鹿瀚文老师的引导下,对手中精心收集的银杏、枫叶、松针等各式树叶展开“沉浸式观察”。大家从叶片的形状、颜色大小及纹理等具体形态入手,逐步展开了“对称均衡、调和对比、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等形式美基本规律的讨论实现了从具象观察到抽象认知的跨越,为后续学习奠定了美学基础

结构探索破译植物的生存智慧

在美学感知的基础上,李莹老师将课堂视角转向科学纬度,从植物的生理结构、生存策略其内在逻辑出发,揭示植物形态背后的“生存智慧”。通过示意图与实物对照深入浅出讲解叶脉的高效运输方式、枝干的分支类型与花朵的繁殖结构,系统勾勒出植物从“叶”的完整生命图景,使学生深刻理解了“自然造物既具美感,更藏生存智慧”的内涵。

审美思辨:解析文化意象的情感投射

鹿瀚文老师承接李老师关于“花的繁殖功能”讲解,抛出思辨问题:“为何康乃馨象征母爱红玫瑰代表爱情”这一提问引发同学们热烈讨论,大家结合生活场景与文化记忆梳理发现:植物的象征意义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主动赋予”的情感符号。鹿老师进而系统阐释“移情说”审美理论,指出人类如何将自身情感、理想人格投射自然,构建出丰富的文化意象与审美价值体系。

创意实践:从认知到创作的审美升华

课程最后环节为“叶片标本创作”。同学们在两位老师指导下,选取心仪叶片进行标本制作,不仅需标注植物信息,更要完成画面布局设计并撰写一段宣传语。这一环节将整堂课的观察、认知与思辨融会于动手实践,实现了“观察—学习—内化—表达”的完整学习闭环。

本次《美学漫步》双师课堂以“一片叶子”为媒介构建起“观察—探索—思辨创造”的课程逻辑。学生不仅科学眼光解读自然,以审美经验欣赏自然通过实践表达自我。课程通过跨学科教学设计生动践行了通识教育打破学科壁垒、融合多元知识理念,知识能力素养的层层递进,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植物标本展览

冬青卫矛素来平凡,却以绿篱之姿默默围合一方天地,始终守护在身旁。图中四色映四季:春之绿显生机,夏之红藏热烈,秋之黄缀硕果,冬之白覆清寒。它尽收四季景致,也默默守护着这方天地温暖家园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25-1 邵明宇

 

秋枫凝韵,叶脉藏秋意,锁枫情,拾一片秋枫,藏一季绚烂。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高本)25-2 陈忠正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