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园地当前位置: 首页 >  通识教学部 >  师生园地 >  信息正文

【双师课堂】自然认知与审美体验的双向表达——植物生态中的美学意蕴与审美体验

时间:2025-04-02 17:19:32    作者:    来源:     点击数:389

当前,环境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丧失、水土流失等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治理的前沿命题。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导向下,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由征服控制向共生共荣模式转变。本次双师教学,旨在构建生态科学原理与美学价值体系的知识框架,通过跨学科知识融合与批判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生态伦理意识与审美创造能力,实现生态认知与审美素养的双向提升。

2025年3月31日,通识教学部教师鹿瀚文与远景学院教师李莹,创新设计《美学漫步》课程教学内容,以“自然生态美”为主题,通过跨学科教学设计,实现了从知识认知到实践创作的完整育人闭环。该课程围绕“自然美的感知—生态空间韵律—人与自然共生关系—艺术创作表达”四大模块,展开一场生动形象的双师教学。

undefined

多维感官体验,塑造立体化的自然认知。课程以“沉浸式感官体验”为切入点,鹿瀚文老师设计了“声音冥想—触感盲盒—视觉刺激”三位一体的感知体验,通过环境声景模拟、植物形态盲触、观察植物生长状态等环节,帮助学生多通道建立起对自然认知的网络。两位教师分别从生物学与美学的角度解读自然概念,同学们在 “感知—记录—表达”的过程中,完成对“自然”从抽象到具象的认知转化。

跨维度理论探索,感知植物生态中的空间之美。第二环节,李莹老师以泰安市生态系统为样本,讲解生态系统中现代植物景观空间,揭示“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景观设计原理,并通过带领学生观察校园植物分布情况,引导学生建立植物群落的垂直认知体系。随后,鹿老师对比王蒙《青卞隐居图》和莫奈《罂粟田》两幅画作,分析中西绘画中不同的创作手法,将山水画论中的空间建构理论与现代景观生态学的“乔—灌—草”设计模式进行对照,使学生在艺术审美与生态认知的交互中,深化对自然空间秩序的理解,提升对自然的审美能力。

共生哲学思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李老师引入《流浪地球》地下城生态系统案例,通过分析影片中柱状种植架的设计,对“生态位”进行具象化解读,揭示人工环境中植物与人类的共生关系。随后,鹿老师以埃利亚松艺术作品《生命》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本体论”的价值冲突,明确人与自然是共同体关系,在艺术叙事中培养学生生态伦理意识,并结合国家近年来对生态治理的方案,使学生实现从审美愉悦到责任担当的认知升华。随后,师生共同撰写《校园生态环保倡议书》,从而规范自身行为,增强环保意识。

课程尾声,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将前期积累的植物触觉记忆转化为创意绘画。创作过程中,同学们将植物认知转化为视觉符号,艺术表达的方式对生态伦理观再度思考,深化对人与万物一体境界的理解,从而将知识内涵内化成行动力。

本次双师课程,通过“感知—认知—思辨—创作”的教学设计,构建起自然生态与审美体验的双向通道,在增强同学们环保意识、提升自然审美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从科学认知转化为人文表达的核心素养,最终实现从知识接收到能力迁移的完整转化。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