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园地当前位置: 首页 >  通识教学部 >  师生园地 >  信息正文

【双师课堂】经济学与心理学碰撞!从游戏到现实,跨学科破解决策迷思

时间:2025-04-02 17:22:31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快把3号投出去!这么夸张强调自己是良民,他这信息和我们也不一样,肯定有鬼!”4月1日上午,1教218教室简直化身为一场跨学科思维实验场。经济学王雪丽老师与心理学葛姝纯老师联袂打造的《信息不对称与认知偏差》双师课堂,以游戏化教学引爆学生思维火花。成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经济学与心理学”双师课堂。两位老师通过理论讲解、互动游戏、情景模拟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带领学生们深入探索信息如何影响市场与个人决策,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反响积极。

寓教于乐:游戏开启知识探索之旅

课堂伊始,一场精心设计的“卧底游戏”让学生们的争论声此起彼伏。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们亲身体验了信息优势与劣势对决策的关键影响,扮演“平民”的学生因信息碎片化而陷入集体误判,最终将“好人”投出局。王雪丽老师巧妙引导学生分析游戏中的信息博弈,自然引出课程核心主题——信息不对称现象。

“当大家开始随波逐流受卧底影响时,我突然意识到我自己也被影响了!”1号“平民”分享了自己的心理变化。葛姝纯老师随之提问:“卧底游戏中,平民投票时为什么会受到他人描述影响呢?”葛姝纯老师顺利引入心理学当中的“从众效应”的心理机制。

只见讲台中央,四位同学站成一排面对同学。当葛姝纯老师数到三时,前三名同学突然开始举起双手投降。起初,第四位同学小黄还愣在原地,但当周围同伴都持续重复同一动作后,他终于迈出了第一步——尽管他也搞不清这是在干什么。

“虽然我全场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但我的手自己就跟着举起来了。”小黄的困惑引发全班哄笑,而葛老师随即抛出关键问题:“当多数人的行为与事实脱节时,你的大脑如何抉择?”解释了小黄为何跟着同学举起了双手,也解读卧底游戏中玩家为何容易跟随多数人投票。在学生们的惊叹声中,信息不对称的冰山一角初现端倪。

理论联系实际:多维度解析信息不对称

王雪丽老师系统性地剖析了信息差的四种典型表现:虚假信息、信息延迟、信息不完全以及信息误解,并结合市场经济案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葛姝纯老师则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解读认知偏差如何操控我们的选择,以“锚定效应”“沉没成本”等经典理论为核心,配以限量商品营销和投资决策等生活实例,揭示人们决策中的非理性陷阱。互动环节中,学生们直观感受到认知偏差的强大影响力,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情景剧教学:生动演绎市场现象

“我要投诉这个二手车车贩!他根本没告诉我发动机有问题!”在《小王买车记》情景剧中,扮演买家的小王同学声情并茂的“维权独白”引发哄堂大笑。学生们通过生动表演,真实再现了二手车市场中的交易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小王买到质量差的二手车的原因,进而生动阐释了在现实市场交易中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并借此深入讲解了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成因及影响。

王雪丽老师又引导同学们思考二手车市场中车的质量如何,并结合格雷欣法则分析“柠檬市场”的特征,理解“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现象。

最后,两位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探讨如何在生活中避免逆向选择,学生们在讨论中提出解决方案,如建立信誉机制、引入第三方监管等,深化了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失灵的理解。

“难怪要货比三家,原来背后藏着逆向选择的经济学逻辑!”在同学们的感叹与收获中,本次双师课堂落下帷幕。本次课堂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信息不对称的经济学原理,还从心理学层面揭示了人类决策的局限性。

经济学与心理学观点的碰撞,让同学们意识到现实问题的复杂性,也锻炼了批判性思维。正如王雪丽老师所言:“信息爆炸时代,真正的智慧不是获取更多信息,而是学会识别信息背后的真相。”当学生学会用双重视角拆解决策困局,这场课堂革命才算真正成功。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