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哲学是两个深刻影响人类文明的领域,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哲学思想的表达通常带有隐喻性、象征性和抽象性,但艺术作品常为哲学思想直观表达的载体。传统课堂难以让学生形象的领会哲学奥义、无法引起学生对人生、世界等更深层次的思考。因此,借助“双师课堂”的形式,将哲学与艺术紧密结合,带领学生穿越到理性与感性交织的世界。

2024年12月16日,通识教学部鹿瀚文老师与艺术传媒学院赵楚依老师,创新设计《苏格拉底、孔子所开创的世界》,以《雅典学院》为授课主线,深入探讨古希腊时期的哲学思想,分析哲学与艺术的关联,通过电影、画作、海报模拍创作,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背后的哲思体悟,提高其艺术感受能力和审美鉴赏力。

《雅典学院》中的先哲思想。课程伊始,赵楚依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雅典学院》和《清明上河图》两幅画作,同学们仔细观察两幅作品后,将发现的异同之处写在便签上并作小组讨论。随后,鹿瀚文老师将学生的视线集中到画作《雅典学院》上,在分析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后,让学生寻找出现在画面中的几组人物关系,并通过讲解神话故事映射画中几位哲学家的重要思想。
理念世界与真实世界的交错。第二环节,两位老师老师从自身学科背景出发,赵老师详细解读《雅典学院》中透视、构图、色彩等艺术组成,带领学生欣赏文艺复兴时期诸多画作,让学生探索科学对艺术画作的影响。鹿老师顺势提问学生“为什么西方艺术如此写实”,在同学们积极讨论后向大家讲解柏拉图的“洞喻说”,从而让大家思考“艺术则是对‘理念世界’的真实描绘”。同学们在欣赏艺术作品中不断探索寻求真理,认识世界。
现实世界中的艺术互动。艺术是现实世界的侧写,赵楚依老师讲到影视与绘画具有密切关联,其中许多影视构图都借鉴于画作,如电影《楚门的世界》,其中一帧画面灵感来源于勒内·马格里特的作品《月光建筑》,画作的特别之处在于画面中有两个月亮,一个高悬在空中泛出荧光,另一个藏在建筑下方的门洞里十分暗淡。《楚门的世界》讲述楚门生活在一个“布景世界”,演播厅的月亮成为了真实和虚拟世界之间的连接点,所以 “月亮”在影片中是非常重要的意象。两个月亮分别代表着真实的世界和虚幻的世界,此时艺术作品中的月亮,与影片的隐喻产生了呼应,令人细思真实与虚假的边界。通过艺术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中的细节,树立正确的三观,体悟生命中的物象与诗性之美。最后,鹿老师带领大家选取自己喜欢的画作进行模拍。此环节,不仅让学生认识更多的艺术作品并进行赏析,同时模拍的过程往往伴随着二次创作,促使学生引发新一轮艺术与哲学的思考。
本次《苏格拉底、孔子所开创的世界》通过双师授课,带领学生了解艺术与哲学的关联,通过案例分析、艺术模拍提升大家的审美素养,并引领大家思考“真实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关系,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