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快讯当前位置: 首页 >  通识教学部 >  通识快讯 >  信息正文

【教师赋能】拥抱数智时代 助力通识教育

时间:2024-03-25 10:48:07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2024年3月22日,武汉大学举办了以“数智时代的通识教育”为主题的东湖论坛,暨中部地区通识教育联盟成立大会,我校通识教学部和远景学院的4位教师与会并进行了悉心学习。大会由18位专家学者做了主题报告和学术沙龙,围绕数智时代带来的新挑战、新问题展开讨论,为通识教育的未来发展和建设指明了方向。

会议的中心主题是研讨在当今数智时代下,通识课程、通识资源、通识管理、通识评价和通识文化应当寻求的深度发展路径。参会学者普遍指出:当前,人类正在经历第四次科技信息革命,数字智能时代已经来临,人工智能重新定义了知识与学习,在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为通识教育的未来发展带来艰巨的挑战。为应对数智时代的崭新变局,通识教育应当肩负起“育人”的责任与使命。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建立真正的通识教育,即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培养跨学科的通才、培养创新型人才而非工具型人才,让教育关注的中心回归到真正的“人”本身。

武汉大学副校长周叶中教授指出,通识教育的教学理念应当发生转变,要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教学目标更加关注成“人”。为此,武汉大学的教学实践为我们通识教育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武汉大学多年来持续推进大学思政课改革,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塑造,秉持十六字方针“博雅弘毅、文明以止、成人成才、四通六识”为教学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中国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刘胜院士也指出,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远大眼光和通融识见、培养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培养通才和大师,智能制造专业知识和通识教育是相辅相成的,通识教育能让学生更具实践创新意识和跨学科知识、能开拓国际视野、心怀家国天下,提升团队合作能力,从而让通识教育的隐性成果反作用于专业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来自15所高校的专家教授和超星集团的代表分享了各自塑建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如湖南大学建立了“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传承岳麓书院“成就人才、传道济民、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教育传统,并顺应时代潮流开设《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概论》通识教育课。如郑州大学已形成三大育人机制:设置打通文史哲基础学科的全过程育人机制、三个课堂联动互促的全方位育人机制、多部门协调共进的协同育人机制。又如台湾逢甲大学进行了有效的通识教育改革实践,设立人文与科技对话大讲堂、图书馆再中心化等智慧营建场域、跨界产研技术创新基地。再如武汉理工大学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资源数字化中心和服务平台,组织慕课西部行、慕课出海,在校内建设虚拟教研室,主动帮助学生接触与拥抱人工智能。

最后的沙龙环节再次重申了会议的主题,围绕“通识教育的常与变”,学者们系统探讨了通识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人”的价值和意义、数智时代人文主义的发展方向等具体论题。

参会教师纷纷表示,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于“育人”,即培育跨学科全方面发展的、具有创新性科学思维的人。在数智洪流迅猛发展的时代,通识教育应坚守人文主义的底线,利用数字技术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在新挑战中把握新机遇,为社会培养兼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全面人才。

参会教师心得

本次大会让我收获颇丰,全国150多所高校的通识教师齐聚一堂,为了通识教育事业添砖加瓦,看到大家的辛苦付出,我备受感动,同时也深感道阻且长,重任在肩。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努力学习各高校的优秀案例与经验,应用于教学过程,争取有所提升。通识教育是让学生感动快乐的教育,除此之外教师也要乐在其中,育人育己教学相长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这将是我为之奋斗的目标。

——远景学院 孙乐

人工智能的发展给同通识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人,通识教育的根本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思维,人的审美,人的幸福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在数智时代来临之际,坚持文化育人,以通识的人文精神塑造人,是为通识教育的基础。

——通识教学部 何鹏程

此次大会聚焦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与未来展望,旨在推动中部地区及全国的通识教育发展。在论坛中,各位专家就如何结合数字化新技术与教育新理念进行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展开了深入讨论,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案例。我个人深受启发,认识到通识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

期待未来在通识教育领域能看到更多的创新和发展,同时,我也会将这次学习的收获应用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追求自然与生命意义能力、做出贡献!

——通识教学部 李章右

通过参加学习,我对通识课程、通识资源、通识管理、通识评价和通识文化应当寻求的深度发展路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为应对数智时代的崭新变局,通识教育应当肩负起“育人”的责任与使命。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培养跨学科的通才,培养创新型人才而非工具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才能在应对数智时代的危机与挑战。

——通识教学部 宋旭晗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