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学校在无用楼303教室成功举办第12期“强师赋能”教师培养计划——智能时代艺术教育的变革与重塑。培训邀请泰山学院艺术学院马晔副教授作专题报告,通过理论解析、案例分享与互动交流,为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教育创新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本次培训由通识教学部承办。

马晔在讲座中指出,当前艺术教育正经历多维变革。教学场景从实体课堂向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延伸,AI工具实现从辅助临摹到独立创作的突破,智能管理系统则重构了教学评估体系。她特别强调,在AI可生成获奖作品的当下,教师应着力构建“技术赋能+人文引领”的双轨模式,通过专业与人工智能的深度结合推进课堂创新。以中国音乐学院《人工智能通识导论》课程为例,展示了脑机接口音乐创作、量子艺术计算等前沿实践成果。

针对教师转型路径,讲座提出系统性应对策略。教育者需确立“AI工具论”认知框架,在利用智能技术优化分层教学、构建数字资源库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与情感表达能力。建议教师掌握AI艺术创作工具链,开发智能美育系统,通过“AI+非遗”“算法作曲”等项目培育创新思维。马晔特别提醒,需建立技术伦理教育模块,指导学生辩证看待AI的辅助角色,避免过度依赖智能工具。
在实践层面,马晔分享了智能化艺术教育平台的构建经验。通过建设校内数字艺术工坊,实施“AI+艺术”实训项目,使学生能运用智能工具进行创作实践。同时强调师资队伍需实现“双能”提升,既要掌握AI技术应用,又要深化艺术审美素养,建议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智能教学系统,建立动态化教学评价体系。
交流环节中,参训教师就AI资源整合、智能技术应用边界等展开深度探讨。针对李章右老师提出的教学资源筛选难题,马晔建议建立AI资源分级标准;就心理学组关注的音乐疗愈课程升级,提出“情感算法+传统乐理”融合方案。现场还展示了某山区学校通过云端艺术工坊,使乡村学生作品亮相巴黎设计周的典型案例。

本次培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为教师们深化了对“人工智能+艺术教育”融合路径的理解,为应对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提供了可操作方案。泰山科技学院将以此为契机推进通识必修课《AI人工智能》与“AI+”课程群建设,实现“技术赋能+人文筑基”的双向突破,为培养具有数字素养的新时代艺术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