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园地当前位置: 首页 >  通识教学部 >  师生园地 >  信息正文

【泰山通识双师教学】第68期:是理性人!更是社会人!——经济与心理双师课堂解码青年消费决策

时间:2025-11-12 18:53:01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2025年11月10日,J1-319教室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活中的经济学双师互动课。本次课程以‘理性人’遇见‘真实人’——解码消费决策的理性与非理性》为主题,由经济学教师王雪丽与心理学教师葛姝纯联袂主讲,带领同学们深入探讨消费行为背后理性计算与感性心理的交织与博弈。

课堂伊始,“抛开预算限制,你最想为谁买单?”的匿名投票迅速点燃了现场气氛。同学们在“顶级手机”“情怀游戏”与“偶像联名款”之间做出选择,两位老师从不同视角出发,巧妙引出核心议题:我们的消费决策,究竟由理性主导,还是受情感与心理力量的无声牵引?

经济学的“理想世界”,王雪丽老师以生活场景为起点,构建出完整的理性决策模型。“当你面对两杯口味相同、价格分别为15元(A店)与20元(B店)的奶茶,会如何选择?”几乎所有学生都选择A店,王雪丽老师借此点明“这就是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直观体现——在信息完全、偏好稳定的前提下,消费者会以‘个人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主动权衡成本与收益。”

随后,王雪丽老师介绍了理性决策的两大核心工具——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并借助“消费者均衡”模型阐释理想状态下的决策逻辑。“包包与鞋子”的消费组合为例,生动解析了无差异曲线的四个特征。王雪丽师进一步结合收入与价格变动,说明预算线的动态变化规律。她指出,预算线代表消费的客观限制,无差异曲线则反映主观偏好,二者的切点即为“消费者均衡点”,代表预算约束下满足感最大化的最优选择。

通过“消费者均衡”模型阐释理性人如何像精密仪器般权衡利弊、追求效用最大化。而后又抛出“特价奶茶”的选择困境,课程转向真实决策中普遍存在的“非理性”偏差。葛姝纯老师借此抛出问题:“大家是否留意过北门那家塔斯汀汉堡的优惠券?一张原价35元,现价19.9元的汉堡套餐券你觉得划算吗?”台下多数同学点头。葛姝纯老师随即揭示:“那个‘35元’的原价,或许很少人真的以这个价格购买过,但它已经作为一个‘锚点’,沉甸甸地压在了你的心理价值秤上,让19.9元显得无比超值。”有同学听后恍然大悟,笑着与同伴低语:“怪不得我总是忍不住囤券,原来是被‘下锚’了!”

紧接着,王雪丽老师邀请几位“不知情”的同学上台参与视觉判断游戏。在前几位同学(事先安排)异口同声地给出一个明显错误的答案后,部分人最终放弃了自己的判断,选择了与大众一致的错误答案。实验结束,真相揭晓,现场爆发出阵阵惊叹和笑声。葛姝纯老师点评道:“这便是‘从众效应’。在消费中,当‘万人空巷’‘明星同款’形成潮流,我们独立的判断力便会面临巨大的群体压力,促使我们做出与大家一致的选择。”

葛姝纯老师进一步以“丢失100元交通卡”与“丢失价值100元的电影票”为例,揭示“心理账户”的存在。一位同学在分享环节感慨:“原来我脑子里有这么多‘小账本’,以后花钱可得先看清拨的是哪笔‘款’!”王雪丽老师则适时从经济学视角进行对比与追问,理性框架与心理洞察相互碰撞又彼此补充,生动演绎了“经济学提供决策骨架,心理学填充情感血肉”的深刻内涵。

在综合应用环节,同学们以“双十一”购物节为例进行小组快闪讨论,识别出“预售定金”“满减优惠”等营销策略中暗藏的经济学原理与心理学效应,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真实场景分析。

课程最后,两位老师寄语同学:既要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理性权衡,也要像心理学家一样洞察内心,从而成为欲望与金钱的明智主宰者。本次双师课不仅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生动的思维训练,助力同学们在纷繁复杂的消费世界中,走向更深层次的认知与自觉。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