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园地当前位置: 首页 >  通识教学部 >  师生园地 >  信息正文

【泰山通识双师教学】第51期:当历史会饶舌——《汉密尔顿》双师课堂破界演绎“超燃教学法”

时间:2025-05-16 14:54:12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在艺术教育创新发展的浪潮下,跨学科协作教学正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全新路径。音乐与历史的交融,绝非形式上的简单突破,而是思维层面的强烈共振。当嘻哈的律动奏响美国建国的激昂乐章,当历史人物在说唱中焕发出当代的蓬勃锐气,一场由音乐与历史交织而成的双师课堂,在音符与史实的碰撞中,为师生们开启了一段跨越时空的奇妙探索之旅。

5月15日,通识教学部的李玮老师与聂盈老师,于2教315教室带来《从历史到舞台:嘻哈叙事中的美国精神》主题课程,以现象级音乐剧《汉密尔顿》为独特载体,通过“音乐解构历史”的跨学科教学模式,精心打造出沉浸式艺术教育的创新典范。

沉浸式教学:嘻哈节奏解码历史叙事

课程伊始,李玮老师以一段音乐剧《汉密尔顿》的经典片段《My Shot》瞬间点燃课堂氛围。密集的押韵、强劲的节奏与舞台上热血沸腾的革命场景完美交织,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嘻哈音乐与历史叙事碰撞产生的强大魅力。“嘻哈不仅是音乐,更是历史的‘语言’。”李玮老师从音乐创作的独特视角出发,深入剖析歌词中的双关与隐喻。例如,“I am not throwing away my shot”中重复的“shot”,巧妙呼应了汉密尔顿抓住机遇、改写命运的奋斗精神。随后,学生们分组对《Hurricane》《The Reynolds Pamphlet》等精彩唱段展开解析,在节奏的律动中挖掘歌词里的历史细节与人物性格,真切触摸到历史的脉搏。

历史解构:草根逆袭的跨时代共鸣

聂盈老师则从史学视角切入,为学生们细致梳理汉密尔顿从加勒比孤儿成长为美国首任财政部部长的传奇人生。她结合课件中的“建国大事记”,将独立战争、制宪会议等重大历史事件与剧中嘻哈叙事的戏剧化表达进行对比。“嘻哈的草根性与革命精神天然契合。”聂盈老师以《Say No To This》为例,深入解析音乐剧如何运用现代音乐风格重构18世纪的政治博弈,并引导学生探讨“国债体系”“两党斗争”等议题的历史意义。课程特别设置的“历史吐槽”环节,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嘻哈句式改编历史事件,在趣味横生的互动中,进一步深化对美国建国史的理解。

跨学科对话:艺术与历史的共生逻辑

在课堂上,两位教师围绕“嘻哈为何能激活历史”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深度探讨。李玮老师抛出疑问:“《汉密尔顿》用非裔演员扮演开国元勋,为何反而增强了历史真实感?”聂盈老师从文化符号学角度给出解读:“这一设计打破了‘白人中心’叙事,用多元身份重构建国神话,暗示美国精神的本质是奋斗而非血统。”李玮老师进一步补充:“嘻哈的快速说唱模拟了汉密尔顿‘写作机器’的特质,信息密度与历史厚重感形成奇妙平衡。”最终,两位教师总结道:“音乐与历史的融合,本质是让过去‘活’在当代语境中。双师课堂不仅实现了学科互补,更让艺术创造力与历史思辨力双向赋能。”

从舞台到现实:奋斗精神的青春书写

课程接近尾声,学生们以“嘻哈自我介绍”和《孤勇者》填词创作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栾鑫磊同学用三连押韵写道:“书包重,竞赛疯,逆袭梦,不躺平”,将汉密尔顿的拼搏精神巧妙投射至当代青年的成长叙事中。聂盈老师感慨道:“历史从不由血统定义,而是由‘不浪费机会’的人书写。”李玮老师也鼓励学生:“用嘻哈的锐气突破舒适圈,让奋斗成为你人生的‘超燃单曲’。”

未来,通识将持续以“历史认知—艺术赏析—创作实践—文化思考”为完整闭环,推动跨学科教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更具深度的“价值塑造”转型,致力于培养出兼具审美表达力与历史洞察力的新时代人才。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