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作为综合艺术形式,其声音语言与视觉叙事的融合已成为影视创作的核心命题。在艺术教育创新发展的导向下,学科边界逐渐消融,跨领域协作教学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路径。
当唢呐的嘶鸣撞破银幕,当鼓点敲击出生命的震颤,电影评论中心与通识教学部的双师课堂在光影与音符的交织中,让师生共同经历了一场视听交融的美学之旅。5月9日,电影评论中心李一囡与通识教学部孙瑶瑶两位教师在万画影城4号厅联袂呈现《从小说到电影》课程,以张艺谋经典影片《红高粱》为范本,通过“声音语言的艺术表达”主题教学,创新影视艺术教育的沉浸式教学新范式。

沉浸式教学:解锁声画共生的艺术密码
李一囡老师通过播放《红高粱》经典片段,带领学生直观感受影片中民族音乐的震撼力。苍凉的唢呐声、激昂的鼓点与黄土高原的壮阔画面交织,瞬间将学生带入电影的情境之中。“音乐不仅是背景,更是叙事的灵魂。”李老师从电影评论视角剖析音乐与情节的关联,强调《红高粱》中《酒神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等配乐如何通过节奏、旋律与乐器的选择,强化人物的抗争精神与命运的悲壮感。
音乐解构:破译民族文化的视听密码
孙瑶瑶老师从音乐学角度切入,解析《红高粱》主题曲的创作逻辑。她以现场演唱插曲《九儿》为例,展现民歌旋律中的情感张力,并对比西洋乐器与中国传统乐器的音色差异。“唢呐的嘶鸣象征生命的呐喊,鼓点的密集烘托冲突的激烈——民族音乐元素让电影的文化底色更加鲜明。”通过播放民间歌谣与电影配乐的对比音频,学生深刻体会到音乐对电影主题的深化作用。

跨学科对话:解码艺术通感的生成机制
在双师对话环节,两位教师围绕“音乐如何增强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展开互动讨论。李一囡抛出问题:“《红高粱》的歌曲为何充满宿命感?”孙瑶瑶从音乐人类学视角解答:影片音乐大量取材自陕北民歌,其调式、节奏与方言演唱方式天然承载着土地的厚重与命运的苍凉。她进一步以交响乐结构类比电影叙事,解释主题旋律的重复与变奏如何呼应剧情起伏,引发观众情感共鸣。
课程尾声,两位教师总结:“电影与音乐的关系,本质是艺术形式的共生。双师教学不仅是知识的叠加,更是思维方式的碰撞。”未来,电影评论中心与通识教学部将持续深化合作,以跨学科项目推动艺术教育从“技能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培养具有审美创造力与文化洞察力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