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园地当前位置: 首页 >  通识教学部 >  师生园地 >  信息正文

【双师课堂】战争中的文学书写——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看小说《生活与命运》

时间:2024-12-09 09:14:44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12月3日上午,在一教202教室的欧洲文明的现代历程的课堂上,通识教学部的侯宁老师和创意写作学院的孙秀芳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历史与文学结合的“双师课”。本次课程的主题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与文学”,通过对历史的深度剖析和对文学的解读,探讨了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侯宁老师首先以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详细讲述了这场战役的过程及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地位。他强调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考验。

“1942年7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爆发,这是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苏联红军与纳粹德国军队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苏联取得了胜利。”侯宁老师讲到。“这场战役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文学史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孙秀芳老师接着侯宁老师的讲述,提出了课堂的核心问题:“如何在文学作品中描绘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她以瓦西里·格罗斯曼的《生活与命运》为例,展示了如何在文学中重现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烈与人物命运的波折。

两位老师还探讨了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和《战地钟声》,分析了这些作品如何通过文学手法展现战争场面、战争对人的影响以及人在战争中的本性与情感。

在文学部分,孙秀芳老师深入解读了《生活与命运》的写作手法,她指出:“文学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让历史事件更加具体、生动,让人物的情感更加真实。”她引导同学们分析了格罗斯曼如何通过人物关系和心理描写,展现了战争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孙秀芳老师进一步阐述了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的创作技巧,包括通过氛围营造进行环境描写,通过外貌、心理、性格、命运进行人物塑造,以及通过矛盾冲突进行情节安排。她强调,这些技巧能够让文章写得更生动真实,使读者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同学们在课堂上积极互动,张漫宁表示:“通过这次课程,我更加理解了战争对人性的考验,以及文学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历史。”程鑫鑫则感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烈让我震撼,而《生活与命运》中的人物命运则让我深思。”王鑫垚则对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的创作技巧产生了浓厚兴趣,她表示:“学习如何将历史事件融入文学创作,让我对写作有了新的认识。”

“双师课”在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和深刻感悟中圆满结束,他们感到在历史学习与文学创作方面都很有收获,既见证了历史的沉重,也感受到了文学的温度。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