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园地当前位置: 首页 >  通识教学部 >  师生园地 >  信息正文

【双师课堂】中国近代经济地理: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的兴衰

时间:2024-12-05 09:13:01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作为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中国近代经济地理》融合了地理、历史、经济三大学科,在分析近代经济地理格局时需要考虑地理学和历史学的空间和时空维度。为实现多学科联动教学,促进各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给学生提供更好的课堂体验,12月2日,通识教学部李群群老师邀请《生活中的经济学》袁艳梅老师于J1-318开展双师授课。

本节双师课堂以泉州港为例,以近代经济变迁中的“港口——腹地”理论为基础,让学生理解作为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从宋元的辉煌到明清的衰落再到近代的发展是经济地理格局逐渐演进的过程。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外国先进生产力最先影响了沿海沿边城市,然后沿着主要交通路线往广大的内陆腹地推进,促进了腹地传统经济的转型和新兴生产力的发展,对近代交通、经济区域、城市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

当李老师提到泉州时,同学们甚至不清楚这座城市在哪。随后,李老师以视频的形式展示了泉州的形象:宋元“东方第一大港”、“海丝”起点城市、世界宗教博物馆、“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等泉州的形象,让同学们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思考:古泉州为何如此光彩夺目,今天的泉州如何再次扬帆起航、再创辉煌?

在讲解完古代泉州后,李老师提问同学们:泉州为什么成为当时最大的港口城市?大部分同学们的观点认为,随着南宋政治中心的南移,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泉州距离政治中心(杭州)比较近,具有先天的优势。李老师补充到,泉州港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第一大港,是因为她出口的商品——瓷器,泉州是宋元中国最大的瓷器生产、出口地。当时,瓷器作品海外贸易中的头号商品,最受外国商人欢迎,他们将本国生产的香料等商品运来中国,将容易破碎且较重的瓷器运回去,需要选择离瓷器产地较近的港口卸下香料等货物,然后在同一个港口装上瓷器作为回头货。福建宋元古窑址多集中在泉州地区,国外发现的宋代中国瓷器以泉州瓷为最多。此外,福建龙泉窑、建窑、德化窑的出口瓷器主要经泉州港出口。以上说明了瓷器生产与出口对泉州成为第一大港和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

盛极一时的泉州港又是如何衰落的呢?在同学们讨论过后,李老师总结了小组讨论的结果。由于明清的海禁政策,导致泉州港走向衰落。虽然,清代后期结束了海禁,开始恢复对外贸易,但当时第一位的出口商品已由瓷器变为丝织品。当时长江三角洲是丝织品主产区,所以中国最重要的港口也有泉州港逐渐向北转移到上海港。

从泉州港的兴衰中我们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经济的变迁受开埠通商等外力推动较多。经过近百年的积淀,当今的中国已经有足够的实力走出去。在往外走的过程中,泉州应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再现往日的辉煌?

袁艳梅老师以泉州的民营经济为切入点,引领同学们踏上了一场探索之旅。她生动地展示了安踏、特步、达利园、盼盼、八马茶业、日春茶业、九牧王、七匹狼、柒牌、利郎等一系列知名品牌,这些闪耀的品牌如同璀璨星辰,点缀着泉州民营经济的璀璨天空。

在同学们沉浸于这些品牌背后的辉煌时,袁老师巧妙地抛出了一个问题:泉州民营经济何以如此发达?这一问,仿佛激起了千层浪,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经过一番深入交流与碰撞,袁老师适时地给出了她的总结——泉州民营经济的繁荣,得益于其合理的分工体系,这正是经济学中比较优势原理的生动体现。

她进一步阐释道,即便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所有生产领域都不具备绝对优势,但只要存在相对优势,即某些领域的机会成本较低,那么它就可以通过专注于这些领域,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分工合作,从而在国际贸易中分得一杯羹。这正是国际贸易的基础逻辑,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袁老师强调,泉州作为民营经济的热土,应当精准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要力求在细分市场中脱颖而出。只有这样,泉州才能在新一轮的国际贸易竞争中抢占先机,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经过袁老师的讲解,同学们不仅领略了泉州民营经济的辉煌成就,更深刻理解了比较优势原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此次双师授课,通过案例分析,从地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等领域为同学们提供了多种看待问题的视角,使同学们理解“港口——腹地”理论、近代经济地理格局变迁的同时,形成辩证思维、立体思维、时空思维。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