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园地当前位置: 首页 >  通识教学部 >  师生园地 >  信息正文

双师课堂 |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个体幸福

时间:2023-12-04 17:09:28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曾说“财富的目的是为幸福服务的”。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指出,“财富显然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东西,只是因为他有用或别的什么理由”,我们真正追求的是幸福和快乐,人们之所以创造财富是因为他有助于实现“幸福”这个人生的终极目标。

11月14日,通识教学部刘玲玲老师与淬炼商学院的刘群老师开展了“以经济社会与幸福”为主题的双师课堂,带领学生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个体幸福。

课堂主要围绕三个讨论问题展开。第一个体财富与幸福的关系;第二社会财富与幸福的关系;第三个人财富与社会财富的关系。

在个体财富与幸福的关系的讨论中,刘玲玲老师通过微助教小程序发起线上讨论“是不是越有钱就越幸福?”在座的各位同学踊跃发言。有同学说“能被钱解决的事情都不是事情,有了钱烦恼就少,就越幸福”,“钱能满足生活需求,实现生活自由,越有钱就越幸福”,还有同学认为“不一定,有钱人在其他方面也会面临压力和挑战”,“对贫穷的人来说是幸福,对富人来说平平无奇”。关于这个问题,刘群老师从经济学经典理论“幸福饱和理论”跟同学们阐述了这一问题的解释:金钱越多,生活满意度越高。但是钱越多,达到生活满意度递减点的速度也越快。同学们最终明白并非越有钱越幸福。

在社会财富与幸福的关系的讨论中,刘玲玲老师同样通过微助教小程序发起线上讨论“是不是国家越富有,国民就越幸福?”针对这个讨论,刘玲玲老师通过给大家澄清GDP的含义帮助大家理解,GDP增长不等同于生活质量提高。

在个人财富与社会财富的关系中,巧妙的融入了课程思政元素,例如,脱贫攻坚,党的的三步走战略:温饱、小康、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通过这些思政案例阐明个人财富与社会财富的关系。

在这次双师课堂中,两位老师相互配合,将各自优势结合起来为同学们开展了一次精彩的课堂授课。同学们在此次参与式互动教学中从经济学角度理解个体幸福,明白经济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对幸福的关怀,国家经济的发展是为了让我们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