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新学期通识教育工作,9月10日上午,通识教学部于育英书院114召开新学期工作部署会。学校常务副校长谢承红,通识教学部主任刘会及全体教师齐聚一堂,共同为新学期的通识教育工作出谋划策,力求在新学期取得更为卓越的教学成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
榜样引领 赋能成长

李玮详细分享了她在异科导师育人实践工作中的宝贵经验和深刻体会。她首先阐述了异科导师在当前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异科导师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拓宽学生视野方面的独特作用。接着,具体讲述了她作为异科导师,如何带领学生们走出“浪浪山”这一象征性困境的整个过程。她详细描述了在这一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遇到的挑战以及取得的显著成效,生动地展现了她在异科导师育人实践中的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
张思远作为“远景优秀教师百万奖励基金”中荣获远景特级教师称号的杰出代表,向老师们分享了她在教学创新与成果转化方面的心得体会。她首先从评选规则的细节入手,详细剖析了评选文件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与精准到位的解读,为在场的教师们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见解和建议。又从课题申报、教学比赛入手,向老师们分享了宝贵经验。

李潇潇详细地从课程建设的核心思路、教学方法、规划分工以及评价体系这四个关键方面,全面介绍了《中国近代经济地理》作为校级一流课程和校级思政示范课程的建设进度与未来规划。她深入阐述了课程设计的核心理念,探讨了如何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明确了团队成员在课程建设中的具体分工,并详细介绍了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以确保课程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孙瑶瑶分享了她在《古典音乐入门》课程大纲制定过程中的思路和心得。她指出,课程大纲采用了模块式框架设计,摒弃了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能力,将内容按不同的“玩法”进行模块划分。这种新颖的设计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古典音乐的基础知识和鉴赏技巧。通过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希望能够打破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刻板印象,让更多人爱上古典音乐。
学期规划 聚力育人

历史与文化教研室主任鹿瀚文、人文与艺术教研室主任周雨童分别汇报了教研室学期规划。鹿瀚文以“扎根-交织-共生”为主线,提出新学期教研室围绕教学检查、课程建设、教研活动、学科竞赛、教学评估、通识发展等方面不断推进。周雨童汇报了教研室课程教改进展及新学期主要目标,她全面梳理了《古典音乐入门》《美术鉴赏与实践》《人工智能与未来》等所属课程并制定规划,从 “每人建设一门会思考的课”“打造充盈‘福流’的团队” 两方面部署新学期工作。
刘会从课程建设、“一课一品”项目、跨学科通识讲座以及通识素养大赛等四个关键维度出发,对本学期的整体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她首先对团队过去一学期所取得的显著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在此基础上,刘主任强调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指出课程建设是一个需要持续改进和不断提升的过程,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在谈到“一课一品”课程活动时,她强调要以创新的方式方法来推进这一项目的实施,具体可以通过举办学生作品展等多种形式,持续凸显通识教育的独特魅力和鲜明特色,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刘会还提到,要充分利用教师队伍中多元学科背景的优势,积极开展跨学科的通识讲座、双师教学,打破学科壁垒,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最后,她强调要持续推进通识素养大赛的举办工作,通过这样的赛事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检验通识教育的成果,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提升能力的平台。
应变而新 协同共进
学校常务副校长谢承红发表总结讲话。在讲话中,他明确指出,面对当前教育领域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新挑战,通识教学团队必须勇于自我加压,积极寻求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工作效率的提高。他强调,鉴于学生群体学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教师们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深入细致地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做到因时而变、顺势而为,从而更加精准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发展。
此外,谢校长还特别提到,通识教学团队的每一位教师都应树立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意识,紧密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和战略目标,齐心协力,共同托举学校教育事业向前发展。他殷切期望,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履行职责,相互之间给予有力的支持和配合,通过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不断推动教学团队实现迭代升级和跨越式发展,为学校整体教育事业的繁荣进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