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快讯当前位置: 首页 >  通识教学部 >  通识快讯 >  信息正文

跨界融合·创新表达:艺术类通识课程探索“三美三觉”育人新范式

时间:2025-05-16 14:51:01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通识教学部艺术课程组近日推出“三美三觉”创新教学体系,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为育人主轴,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三维联动,打破传统艺术教育壁垒。四位教师将历史叙事、影视艺术、数字技术与法理教育深度融入课程,构建起“艺术素养+创新实践+价值引领”的立体化教学模式,为高校通识教育改革提供新范本。






嘻哈节奏重构历史的“革命速度”


李玮老师在《音乐剧〈汉密尔顿〉——嘻哈版美国建国史》章节中,以“历史叙事+音乐表达”为框架,通过分析《My Shot》的押韵技巧与节奏隐喻,将美国独立战争、制宪会议等历史事件与嘻哈音乐中的“革命速度”“阶级逆袭”跨时空联结。课程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设计填词创作(如《孤勇者》校园版改编)、节奏练习与互动辩论,鼓励学生以说唱形式重构历史叙事,在“触觉”维度的实践中实现“创造美”。在线平台的“历史人物标签投票”与“励志案例分享”,进一步推动艺术创作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彰显“以乐载史、以文化新”的改革理念。

古典音乐与影视的“跨艺术共鸣”


孙瑶瑶老师在《古典音乐入门》课程中以“跨艺术共鸣”为主题,创新性融合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通过赏析经典二重唱《西风颂》,解析音乐节奏的起伏与歌词中“希望不可禁锢”的隐喻如何与电影主题跨时空呼应,引导学生从听觉维度“发现美”。课程打破传统理论灌输模式,采用影片赏析、分组学唱与互动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感受音乐对人性觉醒的唤醒作用。课程以“古典音乐+现代影视”为切口,突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改革理念,通过艺术与现实的对话,培养学生逆境中的信念坚守与审美品格,展现了人文课程的时代创新活力。

古典旋律的“现代重生”与法理启蒙


李章右老师的《古典音乐入门》课程以“妙用古典”为核心理念,构建“解析—实践—创作”立体化教学模式。通过解构周杰伦《琴伤》对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与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的融合案例,学生在听觉维度“欣赏美”;而在奶茶店广告歌创作实践中,学生需以古典旋律为基底进行改编,通过“触觉”维度的创作实践完成“从模仿到创新”的跨越。课程创新性融入版权法律知识普及,针对音乐借鉴边界进行专业解读,为“创造美”搭建法理认知框架。“古典新声”创作比赛更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实现美育与法治教育的双向赋能。

数字化互动激活古画的“千年生机”


齐凯老师在《美术鉴赏与实践》课程中,以唐代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为案例,设计“细节侦探”数字化互动课堂。学生通过“寻找虢国夫人”游戏,从视觉维度“发现美”,在对比人物服饰与体态差异的过程中,自发探究唐代“丰颊肥体”的审美特征与绘画技法。触觉维度的交互设计(如屏幕缩放、细节标注)让静态古画焕发动态生机,实现技艺解析与文化涵育的深度融合。课程以“视觉+触觉”联动模式,推动传统艺术在数字化时代的创新传播,为“三美”理念中的“欣赏美”提供鲜活范例。

跨界融合赋能素养培育新范式


本次改革凸显三大突破:教学空间从教室延伸到数字生态,评价体系从作业升级为作品产出,育人目标从知识传授转向创新素养培育。构建起“听觉深化情感共鸣、视觉激活传统美学、触觉链接实践创新”的立体化美育体系。四位教师的课程实践,不仅凸显音乐、美术与历史的跨时空对话活力,更通过“艺术+”模式推动教育从单向传授向多元创造转型。未来,通识教学部将继续以素养培育为核心,培养兼具审美创造力、文化洞察力与创新表达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人文教育注入时代新声。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