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风采当前位置: 首页 >  通识教学部 >  通识风采 >  信息正文

【书香通识第2期】育见未来:在重读《梦想与实践》中探寻通识教育的时代使命

时间:2025-04-14 16:00:31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为深学笃行彭鸿斌董事长《梦想与实践》一书的战略思想与育人智慧,锚定“双一流之外首选大学”办学航向。通识教学部认真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梦想与实践》一书,通过专题领学、思辨研讨、案例对标等多元形式,系统研读书中的教育哲学与实践纲领,不断凝聚育人共识、实现通识教育长效发展。

4月9日下午,通识教学部在无用楼山海会客厅成功举办“书香通识第2期”——《梦想与实践》读书交流会。活动围绕“人文与科学的共生共荣”这一核心命题,深入探讨通识教育在新时代的育人价值。教师代表以经典著作为媒,共话教育初心,呈现了一场智慧交融的思想盛宴。

问道·致术:解码通识教育的双重维度

鹿瀚文老师以“人文是道,科学是术”的辩证视角,构建起通识教育的认知坐标系。她认为,通识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鹿老师通过“心怀理想,眼中有光”“沉思反省,通达人生”等思考,展现通识教育应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引导他们追求更高远的人生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自我反思的能力,使其在复杂世界中保持清醒与智慧。

刘玲玲老师的分享与鹿瀚文老师形成呼应。她指出,通识教育的目标是“教给学生伴随一生的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分析推理、学习能力、独立思考与写作表达。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教育正在经历“从知识容器到思维熔炉”的范式转型。她特别提到,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更应注重个性化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准因材施教。她总结道:“通识教育本身就是目的,是为己之学。它看似‘无用’,却恰恰是抵御功利化教育的坚实盾牌。”

知行·汇思:重构课堂生命力

李潇潇老师从教学实践出发,分享了“思想汇”这一创新教学方法。她认为,通识课堂不应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应是师生共同探讨、思维碰撞的场域。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撰写反思、开展项目式学习,她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可感,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素养。

何鹏程老师从“文明对话者”的站位,以“道与器”为切入点,探讨了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的辩证关系。他强调,人文精神是“道”,是教育的灵魂;而科学工具是“器”,是实现理想的途径。此外,他还提出,在全球化的今天,通识教育应帮助学生建立“世界文明的知识框架”,培养跨文化理解力,使其成为兼具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

向光而行:在“无用”中成就“大用”

圆桌论坛金句与哲思交相辉映。教师们达成共识:通识教育是“慢的艺术”,其价值恰在于突破工具理性的桎梏,在经典与现实的对话中培育“完整的人”。如刘玲玲老师所言:“通识教育是无用之用,它不迎合短期目标,却能为学生的一生奠基。”

时代在召唤,教育在探索。通过深读彭鸿斌博士《梦想与实践》一书,通识教学部全体教师不仅全方位、多维度地深入了解学校教育理念,更从中汲取教育智慧和教学热情,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通识教学部将持续推进“书香通识”计划,通过建立跨学科读书矩阵、开发思辨训练工坊、构建师生研学共同体等创新举措,让经典阅读真正成为滋养师生成长的源头活水。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