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园地当前位置: 首页 >  通识教学部 >  师生园地 >  信息正文

【泰山通识双师教学】第61期:艺术品与数字技术双向赋能

时间:2025-10-29 11:04:30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2025年10月24日,在育英书院202教室,通识教学部教师鹿瀚文与艺术传媒学院教师赵楚依联袂呈现了一堂妙趣横生的《美学漫步》双师课。本次课程以“艺术馆奇妙夜——艺术品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为主题,通过“剧本杀导入—传统解析—数字体验—创意生成”的教学设计,实现学生艺术认知与数字能力的双提升。

沉浸解谜,切入名画鉴赏

课程伊始,鹿瀚文老师以沉浸式“剧本杀”破题,通过四则《清明上河图》相关轶事线索,构建充满悬念的艺术探索情境,引导学生推理出本节课的鉴赏核心。这一创新导入迅速激发学生兴趣,使其在解谜中初步感知画作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随后,鹿老师从画面内容、绘画细节、画法形式、画史流转四个维度深入剖析其艺术价值,并结合“故宫百年大展”的观展热潮,引出下一环节问题:“当实体展览一票难求,我们应如何打破时空限制,让传统艺术触及更广泛的受众?”

技术赋能,拓展艺术边界

针对上述问题,赵楚依老师通过“理论讲解+现场体验”的方式,展示了数字技术如何为艺术赋能。她系统讲解了VR、XR、AR及360全景影像等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并带领学生通过360全景影像“走进”汴京城。学生在此环节总结出数字技术的两大优势:一是打破时空限制,实现随时随地的“云观展”;二是通过高精度数字化采集,为珍贵文物建立永久的“数字档案”,减少实体损耗风险。

AI创作,融合古今意境

在理解技术对艺术的“保存”与“传播”价值后,课程进一步探索“创作”潜能。赵老师讲解了AIGC如何作为“辅助工具”应用于艺术创作。同时,课程深度结合“校园经典阅读写作项目工程”,鹿老师带领学生共读《瓦尔登湖》第一章。学生分组阅读不同段落并提炼核心观点,鹿老师将碎片化文本串联整合,提炼其中的“自然意境”与“人文哲思”。随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风格与文本意境结合,输入关键词至AIGC工具,生成独具创意的融合图像。这一实践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科技并非取代传统,而是以创新方式让传统“活”起来,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本次《美学漫步》双师课堂,构建了“传统艺术+数字技术+文学文本”的融合教学场景,有效打破了学科壁垒。在教学实效上,其目的不仅在于“教会学生鉴赏一幅画、使用一项技术”,更在于搭建起“文化理解—技术应用—创意输出”的完整育人链条,引导学生在“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的实践中,掌握了跨学科整合与创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这实现了从单一知识传授,到能力迁移与价值内化的育人进阶,为数字时代下通识教育提供实践案例。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