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园地当前位置: 首页 >  通识教学部 >  师生园地 >  信息正文

双师课堂 | 哲学的困境不在哲学之中,正义的困境不在正义本身

时间:2023-12-04 17:06:28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为更有效传授知识,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响应跨学科融合的“大通识”理念,帮助学生贯通晦涩的哲学概念,11月8日,通识教学部冯梦龙老师邀请到了电影评论中心的夏阳宇老师,围绕电影《十二怒汉》,以“无知之幕”为主题,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双师授课。

首先,通识教学部的冯梦龙老师为同学们讲述了“哲学与电影”的伴生之处。哲学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逻辑偏好,但这一切的习得都要借助“语言”这个工具,人类的语言是一种不完善的表达工具,语言的模糊性和符号性使得我们在交流思想的过程中,要不断打破常识,重塑认知,人与人、人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始终是晦涩难懂的,这也使得哲学往往让人望而却步。因此,学习哲学的困境不在于哲学本身,而在于表达的困境。电影作为综合各类感官表达的艺术,可以化复杂的哲学问题于情景之中,极强的引导同学们打开理性思考的钥匙,进入非常识性假设的大门。

接着,本次双师授课的特邀嘉宾夏阳宇老师为同学们进行了《十二怒汉》的影视分析。夏老师从《十二怒汉》拍摄的时代背景出发,通过精心剪辑的片段,为同学们呈现了十二个身份、经历迥异的陌生人,如何经过激烈辩论,对一桩命案的嫌疑人是否有罪达成一致意见。夏老师通过电影中四次Guilty和Not Guilty的投票转换,与同学们一道,逐一讨论1到12号陪审团团员的职业及其所带来的思维语言习惯,以点代面得向同学们展示个人在生活中形成的偏见,是如何影响他们在公共程序中的理性认知的。

精彩纷呈的课堂讨论,非常自然地引发了同学们对冯梦龙老师教授的《正义论》这门课程的两个核心问题的思考,即为什么要讨论正义?如何通达正义?《十二怒汉》中每位演员从平静陷入愤怒再归附平静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挖掘出一条促使人们达成所有人的共识的主轴,即运用理性去思考,思考事实究竟是什么,思考何为Reasonable doubt,思考如何从无知走向有知。这个思考的过程,亦是约翰罗尔斯为通达正义所设计的,推导出所有人达成共识所必须的理论假设——“无知之幕”。我们必须摒弃可能会造成偏见的一切,才能充分运用理性不偏不倚地思考。为此,我们必须在讨论正义原则时,必须拉上一面“无知”的帷幕,即每个人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不知道自己的阶级出身,不知道自己的天生资质和自然能力的程度,不知道自己善的观念,不知道自己的生活计划等。在这种状态下思考我们每个人究竟需要怎样的正义原则才能保障自己生活计划得以实现,才能如《十二怒汉》结尾达成一致那般,用一个纯粹的程序正义承诺实现正义本身。

最后,冯梦龙老师做出总结:《十二怒汉》这个“怒”字表达了主创的价值取向,“怒”是一种正面评价,是抗争的精神,正义感就来自人类报复的情感。这部电影给学生最大的启发就在它迫使我们违背情感天性去把握的思考方式,我们能从中学到何为契约精神,如何拉上“无知之幕”,为何程序正当如此必要。更重要的是,电影贯穿始终的一种为“正义本身”负责的意识。我想,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希望塑造的现代公民意识的映照。另外,我还想提醒同学们思考一点:为什么十二位陪审员当中,没有女性和少数族裔。

此次双师授课两位老师从同一个主题《十二怒汉》出发,用不同的学科维度,多角度论证了“摒弃偏见是通达正义共识的关键一步”。通过此次双师授课,我们再一次创新了通识课堂的教育形式,有效激发了学生对通识教育的兴趣度,不同专业教师的融合为我校“大通识”理念下的教学改革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学生感悟

双师课堂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学习视野。在过去,我总是局限于自己的学科,但是双师课堂让我有机会接触到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视野和思考方式。我可以在两位老师的穿插引导下,用不同的方式掌握同一个学习目标,这让我的学习更加全面和丰富。

——2021级财务管理1班郭欣茹

双师课堂加强了我与老师的互动交流。课堂上,两位老师会积极得彼此互通,向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发问,获取知识。这种互动不仅让我更好地学习知识,也帮助我观察学习应该如何提出问题,如何与和老师展开课堂互动。

——2021级财务管理1班李月

双师课堂是一种非常新颖的教学方式,它的授课模式让我重新定义了学习。它不仅拓宽了我的学习视野,也让我体验到如何更加主动和积极得去学习。

—— 2021级会计学1班李颖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