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学部自成立以来,努力引进、吸纳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建立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发展后劲足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院现有专职教师20余人,中青年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100%。为了进一步提高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部门全面开展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等活动,每年派遣数名教师前往美国、德国等国家学习交流,同时积极参加国内关于通识教育的研讨活动。
刘会:副教授,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高等教育、通识教育、大学美育、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现任泰山科技学院通识教学部主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省部级及以上教科研项目5项,其中教育部社科司重点课题1项、省级重点教学改革项目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1项、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1项,参与研究省部级课题10余项。带领团队教师多次在省级教学比赛、微课比赛、课程思政比赛中获奖。多次荣获泰山科技学院优秀管理干部、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撰写短文(短评)被凤凰网、央广网等多家媒体转载。

袁艳梅:湖南大学应用经济学硕士毕业,山东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低碳农业。甘肃省会计领军人才,中国注册会计师,税务师,中级经济师,中级会计师,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现任职于泰山科技学院通识教学部,中级职称,主讲课程有《生活中的经济学》《中国近代经济地理》,近三年来发表论文6篇,其中,SCI论文一篇,主持省级课题4项,主持市级课题3项,主持校级课题2项,参与省级课题、市级、校级课题若干。课程建设如下:作为课程负责人,建设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校级一流课程1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

周雨童:通识教学部人文与艺术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通识教育,发表《聊城市孙屯村“太上老君”窑神信仰研究》《民族服饰空间论》《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路径》《论壮族服饰展示方式与服饰美学的相互关系》等论文,论文多次入选民俗学会年会、大学素质教育年会等学术论坛并作专题发言,主持、参与教育部、省级等各级各类课题。

鹿瀚文:通识教学部历史与文化教研室主任,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数字消费、通识教育,发表《基于扎根理论的盲盒消费影响因素研究》《景泰蓝制作工艺的活态传承与发展研究》等多篇论文,主持、参与国社科、省级等各类课题。

刘玲玲:讲师,山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毕业,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主讲课程:《幸福课》《人格心理学》,发表学术论文1篇,主持校级课题1项,参与省级课题1项,参与市级课题1项,参与校级课题1项。

李群群:讲师,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担任《齐鲁历史与文化》《泰山石文化》《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齐鲁历史、旅游规划、经济地理、课程改革等。近五年,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篇,主持省级课题1项,主持校级重点课题2项,参与省级课题1项,参与市级课题2项,参与校级课题1项。

李玮:讲师,中共党员,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声乐表演、艺术教育、通识教育。现任山东省戏曲理论研究会会员、青岛市音乐家协会会员、担任《音乐剧》《古典音乐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发表《高校通识音乐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研究》《音乐剧断桥中白兰的角色塑造及实践感悟》《浅谈“活力课堂”对高校声乐教学的刺激与改进》等文章。主持参与多项课题。曾获“青岛西海岸新区先进个人奖”“山东省青少年歌手大赛一等奖”“第14届新加坡中新国际音乐比赛一等奖”等奖项。

高姣姣:讲师,山东科技大学理学硕士,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通识教育、心理健康、信息系统技术与仿真等。担任《幸福课》《走近人工智能》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发表学术论文3篇。参与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1项。指导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比赛30余项,获得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奖等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获泰安市优秀共产党员、完满教育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孙瑶瑶:讲师,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声乐演唱、艺术教育、通识教育。现任山东省戏曲理论研究会会员、泰安市合唱家协会会员。担任通识教学部人文与艺术教研室《音乐剧》《古典音乐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发表《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古典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法初探》《传统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融合路径及创新研究》等文章,参与多项课题。曾赴意大利、奥地利参加Vittorio Terranova声乐研修班并顺利结业;获山东省“到人民中去——5.23惠民文艺演出”活动荣誉证书、香港音乐节青年美声组全国赛区杰出金奖等奖项。

徐晶:辽宁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口老龄化、环境经济学、通识教育等。担任《生活中的经济学》《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近三年主持市级课题1项,参与省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4项、校级课题若干,获得泰山科技学院混合式教学设计大赛三等奖、“好师成双”双师教学比赛三等奖。

张思远:中级经济师,山东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康养旅游、低碳经济、教学改革等。担任生活中的经济学、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近三年主持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1项、校级课题1项,参与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若干。

李章右:本科及硕士研究生先后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哈尔滨音乐学院,18年—20年于中国音乐学院进修。研究方向:音乐、通识教育、艺术教育。担任通识教学部古典音乐入门课程教师。

张凯慧:青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基础心理学,担任人格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发表学术论文2篇。

李潇潇:吉林大学税务硕士,研究方向为税务筹划、国际税收等。担任生活中的经济学、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近一年参与省级课题2项。

王雪丽:山东农业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绿色发展。担任生活中的经济学、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近一年参与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2项。

葛姝纯:本科及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先后毕业于华北理工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等,担任人格心理学等课程教学工作。

孙以雪: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担任数字时代的媒体与传播课程的教学工作。

冯梦龙: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法律社会学。担任《正义论》课程教师,发表论文《社会工作介入老年人意定监护制度研究》《社会资本视角下大龄孤独症家长群体支持网络研究——以上海市意定监护实务为例》等。

聂盈:鲁东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史、世界史、通识教育等,担任《世界文明的历程》《齐鲁历史与文化》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篇,主持校级课题一项。

何鹏程:青海师范大学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藏传佛教与藏族文化,主要担任《世界文明的历程》课程的教学工作,多次主持参与省级、校级课题。

侯宁: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世界史、国际关系史、中国史、民俗文化,主要担任《世界文明的历程》课程的教学工作,多次主持参与省级、校级课题。

孟迪: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早期哲学、中西比较哲学、西方近代政治哲学等;担任《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智慧》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近五年主持校级教改课题一项;会议论文《马克思早期私有财产批判思想的演进》获吉林省哲学论坛三等奖。

李金铭: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与社会发展,担任《世界文明的历程》《美学漫步》《世界史》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发表《孟子“人性论”及当代德育启示》《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等多篇论文。

齐凯:山东建筑大学美术硕士,研究方向为油画,担任《美术鉴赏与实践》课程教学工作,发表省级论文1篇,主持省级课题1项。发表《艾德里安·格尼的绘画创作分析》等论文,主持“两创视域下中国传统色彩元素对当代设计的渗透研究”项目,参与项目山东省美术人才培养工程等。

巩重阳: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认识论。担任《西方哲学史》与《中国哲学智慧》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宋旭晗: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魏晋隋唐方向;担任《世界文明发展历程》《齐鲁历史与文化》课程的教学工作。近5年主持校级教改课题一项;在《上下五千年(新世纪版)》发表5篇文章。
